NEWS棒球

首頁/ 運動新聞/ 棒球/ 中職/張育成回台後表現亮眼 打擊率非唯一衡量標準

中職/張育成回台後表現亮眼 打擊率非唯一衡量標準

2024-08-212024-08-21

中職/張育成回台後表現亮眼 打擊率非唯一衡量標準

張育成在本季中途以總值約新台幣9250萬元的天價合約加入富邦悍將,至今已出賽21場,累積70個打數,拿下16支安打,打擊率0.229、打點14,全壘打4支,並完成兩次盜壘成功。從打擊率來看,他的表現不僅低於聯盟平均0.266,在富邦悍將的球員中也僅排在第17名。換算成月薪,富邦悍將每月需支付他超過200萬新台幣。然而,僅以打擊率來評估他的表現是否公平?

打擊率一直是棒球史上最古老的數據之一,由棒球之父Henry Chadwick於十九世紀中葉提出,並於1870年代被納入正式的棒球紀錄中。打擊率(安打除以打數)簡單明瞭,長久以來被視為衡量打者實力的重要指標。但隨著賽伯計量學(棒球統計學)的興起,這一觀點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受到了挑戰。

賽伯計量學的研究者發現,打擊率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,但將短打和長打一併計算並不合理,且忽視了保送的重要性。因此,現代棒球更注重上壘率(on-base percentage, OBP)和整體攻擊指數(OPS)。這些數據更能反映球隊得分能力,進而評估打者的貢獻。

隨著《Moneyball》一書和同名電影的推廣,越來越多球隊採用進階數據來評估球員表現。如今,每支大聯盟球隊都有專門的數據分析部門,並使用各式進階數據,如加權上壘率(wOBA)和標準化加權得分創造值(wRC+)來更全面地理解球員實力。類似地,投手的表現不僅僅通過防禦率衡量,還包括每局被上壘率(WHIP)、獨立防禦率(FIP)等數據。

目前,中華職棒在硬體方面可能無法立即實現大聯盟的數據追蹤技術,但在觀念推廣上仍有很大進步空間。中職官網可以考慮提供更多進階數據,球場大螢幕也可以顯示上壘率和OPS等數據,提升球迷的觀賽體驗。此外,轉播單位的字卡也可逐步引入這些數據,幫助球迷了解打擊率以外的衡量標準。

那麼,張育成的進階數據表現如何?他的上壘率為0.402,長打率0.443,OPS為0.845,加權上壘率(wOBA)為0.379,均為聯盟頂尖水準。此外,他在70個打數中擊出了4支全壘打,平均每17.5個打數就有一支全壘打,這一數據優於全壘打榜第三名林安可(18.06 AB/HR),接近排名第二的吉力吉撈·鞏冠(16.55 AB/HR)。他的長打火力沒有讓人失望。

對於期待張育成立即打出MVP等級成績的球迷來說,這樣的表現也許還不夠好。但僅以0.229的打擊率來評價他的表現未免片面。希望通過這篇文章,讀者能對張育成有更全面的認識。

back to list page